一、哪些人可能会虚不受补? 01 大病初愈,大病后通常气血两虚,此时服用过多成分复杂的补品效果甚微,因为此时身体吸收能力有限。 02 长期失眠,精神体力都很匮乏。 03 久劳成疾,病入脏腑。 04 脾虚湿盛,无法很好的润化水谷之精。 05 抑郁低沉,情志不疏。 06 滋补类补品一吃就上火或嗓子有痰。 07 严重肾虚,长期萎靡不振。 08 心火重,吃枸杞上火流鼻血。 09 脾胃虚弱,常有饱腹感。 二、虚不受补人群养生建议 01 可以食用补肾膏方,但不建议服用太久。 02 气血两虚或长期失眠者应以养脾胃入手,培中土以滋养五脏。 03 情志不疏类可以从通心窍、疏肝理气角度治疗。 04 一服用补品就上火或有痰,先要找到虚火或实火的脏腑位置,加以对症治疗。 05 脾虚湿盛情况治疗重在燥湿利水。 06 久劳成疾类型要找到对应脏腑,实则泄其子,虚则补其母。 07 严重肾亏类型建议心脾肾兼顾用药,同时利用好对应脏腑的节气之力,达到养生之效。 08 从小心火旺容易流鼻血,可以了解一下黄连。 09 脾胃虚弱:胃寒有什么方法治疗? 详见:http://www.360doc.com/showweb/0/0/1162188932.aspx
图片
三、举例 有关补肾
肾精是人体的“生命火种”,40岁后随年龄增长自然衰减,但可通过合理调理延缓损耗。五子衍宗丸与麒麟丸虽为经典古方,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——湿热体质者需先清热祛湿,脾胃虚弱者建议搭配健脾药,避免“虚不受补”。 1、五子衍宗芄搭配补脾的四君子芄 很多人虽然有肾精亏虚的问题,但是他们可不是单纯的肾精亏虚那么简单,就比如说,肾精不足的人,他们的脾胃还像个大漏勺似的,稍微吃一点东西就胃胀难受,同时呢还伴有食欲不振,乏力没有精神,肢体困重,大便稀溏等情况,这时候如果只用五子衍宗芄来补肾精,而忽略了补脾,没效果不说,反而还会出现补的还没漏的多的情况。对于这种情况呢,得先把我们的脾胃给调理好了,要不然再怎么补也是白费力气,这时候调理可以在五子衍宗芄的基础上搭配补脾的四君子芄。 2、五子衍宗丸搭配六君子丸 像上边说的,肾精亏损和脾虚可以同时存在,而脾虚就容易生痰湿,这时除了刚才提到的症状外,还会出现脾胃虚弱、胃口不好、稍食即饱、气虚痰多、腹胀便溏等情况,舌苔也会显得厚腻,这时我们在补益肾精的同时,可以参考搭配一个健脾化痰的六君子丸。 3、五子衍宗丸+二陈丸 脾肾互相影响,脾虚会生痰湿,肾主管水液代谢,肾虚时水液代谢失常,同样会产生痰湿,这种情况男同志较为多见,舌头伸出来厚腻发白,平时总感觉嗓子眼不舒服,有痰,同时伴随着一些腹胀,脾胃不佳,大便发软,以及腰酸腿软,甚至是功能下降等情况,那想补肾就需要搭配健脾化痰的中成药。 4、五子衍宗丸+六味地黄丸 中医认为,肾阴肾阳是由肾精化生的,所以有的男同志肾精亏损时会伴随着肾阴虚的情况,那不光会出现些健忘耳鸣,头发早白,腰酸腿软等情况,可能还会出现欲望高,燥热,手脚心发热,晚上睡觉爱出汗等情况,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时间短,结束快的问题,舌象颜色红,少苔,舌面容易有裂纹,这时就需要补肾阴,填肾精,可以参考这个搭配。 5、五子衍宗丸搭配知柏地黄丸 我们刚才说,肾精化肾气,肾气又有阴阳之分,所以有部分人肾精亏损和肾阴虚的情况是同时存在的,这时就容易出现一些腰酸腿软、头晕耳鸣、口干口渴、手脚心热、身心烦躁、盗汗出等问题,舌头伸出来可能有裂纹,舌头红但舌苔很少,这种调理不光要补肾精,还需要同时滋补肾阴,清降虚火,参考搭配一个知柏地黄丸。 6、五子衍宗丸+桂附地黄丸 如果说你虽然也会出现头晕健忘,耳鸣乏力,头上长白发,腰酸困等情况,但你主要是感觉平时没精神,怕冷畏寒,小腿或者膝盖,脚发凉,暖不热,部分男同志可能欲望减退,功能下降,还出现些尿频多尿的情况,舌色淡胖白润,伴随着裂纹,那可能就是肾精亏损,肾阳也不足了,这时就需要参考这种搭配,来补肾精肾阳! 7、五子衍宗丸搭配右归丸 那既然有肾阴虚的情况,自然也会有肾阳虚的情况,如果肾精亏虚还伴有阳虚的症状的话,不止会有以上说的肾精亏虚的症状,还会伴有畏寒怕冷、手脚冰凉、腰酸腿寒、精神不振、夜尿频多等问题,这时调理就需要补肾精加补肾阳为主了,可以参考搭配一个右归丸。 8、五子衍宗丸搭配健脾丸 很多人肾精亏损的同时还伴随着脾虚的情况,因为肾精可以滋养脾胃,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也可以生成肾精,两者是相互影响的,如果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些头晕耳鸣、腰酸腰疼、腿软无力等情况,还伴随着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腹胀打嗝、体倦乏力的情况,就需要补肾精的同时再补益脾气,搭配一个健脾丸就可以。 9、五子衍宗丸+补中益气丸 有句话叫补肾不补气,越补越没力,那很多人就是肾虚的同时气也不足,经常感觉身上没劲,手脚胳膊腿发软的,根本不想动就想躺着,并且还伴随着腰酸腿软,经常掉发,健忘耳鸣,以及牙口不好,甚至是功能下降,肛门下陷,这时可以参考这个搭配调理。
图片
声明:文章和医案仅供中医学习和参考,对于涉及个人健康的问题,建议读者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,切勿擅自模仿用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